以课程教学转型为核心优化知识结构,以教材建设为载体精准匹配需求,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激活创新能力,形成“课程-教材-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动态评价机制精准捕捉学生能力成长,弹性学习路径则为这种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二者的有机联动,为拔尖人才投身关键领域攻关铺就了“加速跑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岳栋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公布,高校招生季拉开帷幕。观察高校招生变化,多所“双一流”高校正以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为核心,绘制战略急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蓝图。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面向25级学生设立“卓越班”与“智能班”,分别聚焦长周期博士培养与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培育;中国科学院大学全面推行贯通培养体系,通过本-博一体化设计,精准输送可快速投身重大科技任务与产业创新一线的紧缺人才;武汉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以学科资源整合培育未来科技精英。
这些举措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高校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系统性创新——近年来,从科技前沿攻关到产业转型升级,“卡脖子”技术突破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正通过育人模式变革,为战略领域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这一转型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高度契合。多位受访者提出,高校正通过一体化推进课程、教材、实践体系建设,统筹资源优势与个性化培养,优化能力评估方式等举措,形成完整培养模式。其核心目标是打破培养单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框架,重点培育具备多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自主创新素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注入强劲动能。
更新知识体系
当前,高等教育在课程教材供给中存在一些与需求不对位的衔接短板:课程更新滞后于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难以及时供给动态知识;教材内容与学术前沿、产业实践存在脱节,影响学生知识框架构建;实践教学多为毕业前“附加环节”,缺乏全周期深度设计,制约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传统知识传授模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在此背景下,多所高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从“知识供给”到“能力生成”的转型路径。这一改革聚焦三大关键领域:以课程教学转型为核心优化知识结构,以教材建设为载体精准匹配需求,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激活创新能力,形成“课程-教材-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的教学改革,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导向转型的核心引擎。
调整课程架构构建交叉融合知识图谱。为应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能力的需求,高校以“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前沿创新”三级课程体系为抓手,通过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与跨学科整合,显著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雷达前沿技术》课堂上,学生不仅深入学习雷达专业知识,更同步探索天文、生命科学、安全等多领域知识体系。教师动态引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体制雷达等前沿领域挑战性课题,全面深化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谱系的把握。
该课程负责人杨小鹏教授表示:“以‘雷达+’为引擎,我们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与教学研讨案例,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课程+多学科”的融合模式,正将传统的“专业知识容器”转化为“能力生成场域”。
分层分类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高校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发展特色及本校优势学科,通过分层分类的系统设计,构筑既能支撑特定领域人才培养,又能彰显学科前沿与核心价值的教材体系。
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立足国防科技事业与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实施“千本教材熔凝计划”,打造具有国防特色的系列教材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主持或参与42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及配套教辅的编写修订;中国海洋大学紧扣海洋工程、海洋技术与海洋治理领域前沿,着力开发兼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专业教材。
“教材建设的关键,实质是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沿转化为可教学的知识载体,既解决了教材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更直接强化了学生应对复杂场景的理论根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蓝文婷说。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对“荆楚”人形机器人进行调试(2025 年 6 月 29 日摄) 杜子璇摄 / 本刊
进阶实践能力
在建立系统化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一些高校通过精心设计包含基础实验、综合实训、项目实践及校企联合培养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
实践能力阶梯式提升。高校引导学生以科研项目为引领,随学段递进逐步深入科研实践,从而强化科研志趣,锤炼科研攻关能力。
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低年级学生融入课程体系,开展热点问题分析与初步实践探索,夯实科研思维基础;大二学年进入实验室学习设备操作并了解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兴趣领域;高年级后参与学科课题研究,学校同步支持学生深化项目钻研,将其转化为毕业设计或科研成果。
“在实践育人导向下,学生通过阶梯式培养,层层递进地将理论知识、科研思维与实战能力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项目驱动和团队协作,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体系,还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展现出适应性和创造力。”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表示。
统筹资源优势反哺教学。多所高校整合教师、科研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一方面,积极引导一流人才投身教学,构建由院士领衔、校内外教师协同参与的师资体系,在授课中着力向学生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强化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深度融合。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针对不同课程体系开发差异化教师群授课模式。“数理基础课由多位教师共同授课,并分别配置教学助教与竞赛助教;学科基础课由院士及领军人才领衔,专业教师聚焦各自优势领域深度施教;专业核心课则由在特定领域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纲,带领学生开展具体项目研究。”该学院党委书记冯慧华告诉记者。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在为本科生配备“一对一”导师的基础上,长期聘请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校外导师”。导师着力从产业与社会视角指导学生探索,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将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的实验仪器与研究设备,使学生得以“放手实验”“大胆创新”。
在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技术学院联合地面机动装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实践课上,学生们不仅能观摩无人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无人系统,更能亲手操控这些设备,系统学习自动驾驶、移动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这正是该学院本科生学习《典型无人系统工程实践》课程的日常教学场景。
“在顶尖科研平台上,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操,熟练驾驭各类系统设备,显著提升自身设计、控制及应用能力。”示范中心教师李忠新说道。
护航自主探索
当前,围绕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核心目标,一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评价的桎梏,构建一个动态评价与弹性路径深度融合的协同改革框架。
优化能力评估方式。当前,一些高校正着力改变单一分数评价模式,构建以能力塑造为核心、以成长过程为主线的动态评价体系,并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全链条。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设计“前沿科学学习能力+学术研究创新能力+课程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评估+培养前景及心理评估”的考核体系,关注学生在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创新方法层面的学习情况,在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环节中展示的创新能力,持续追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各项核心能力的动态发展与进步幅度,精准把握其成长变化。
“本科期间,我的平均成绩只需满足一定阈值要求即可获得保研资格。因此,我不必在解题技巧上花费过多精力来‘卷’成绩,而是能将更多时间投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强化实践能力。”徐特立学院21级学生肖浩说。
在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技术学院,选修《智能无人系统综合设计》课程的学生与教师团队协同打造“延河一号”智能无人系统样机。项目实施期间,教师团队定期与学生交流指导,重点考查学生在系统设计、迭代优化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变化,并以此作为课程考核及能否替代毕业设计的依据。
“‘过程考核’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引导学生超越短期功利目标,关注个人成长、批判性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培养具备独立探索精神和终身学习习惯的高素质人才。”蓝文婷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校将弹性学习路径作为实践载体,为动态评价机制提供能力成长的观测场域。
例如在西安交通大学“珠峰计划”(综改试验班)项目中,学校支持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系统性长周期科研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依据科研课题需求,在导师指导下灵活调整原培养方案,选修所需课程,将知识学习融入科研探索。同步设立的动态评价机制,聚焦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展现的问题发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将其成长过程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能力发展轨迹。
“弹性设计打破了标准化培养的桎梏,让学生能够基于兴趣与科研需求自主规划学习进程,使课程学习从‘被动达标’转向‘主动适配’。”蓝文婷说。动态评价机制精准捕捉学生能力成长,弹性学习路径则为这种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二者的有机联动,为拔尖人才投身关键领域攻关铺就了“加速跑道”。
正如洪军所说:“‘珠峰计划’旨在培养优秀的学生而非优秀的考生——当学生真正将课程学习转化为由科学目标牵引的主动探索时,他们便能深入理解知识本质,激发创新潜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科学领域中实现突破性贡献。”■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做股票配资-线下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